正规配资炒股网站
7月29日,当2025年《财富》世界500强榜单揭晓时,全球金融圈的目光都聚焦在一个中国名字上——工商银行。
它以50848.5百万美元(约3652.2444亿元人民币)的净利润跻身全球利润榜前十,成为这份榜单上唯一的中国企业。
更让人咋舌的是,这份利润体量,相当于当年上榜的130家中国企业里,去掉9家银行和阿里、腾讯等利润前30强企业后,剩下100家(中国上榜世界500强)企业的利润总和。
这组数字背后,藏着中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层互动,也映照着一家“宇宙行”如何撑起中国经济的金融骨架。
No.01
掌舵者的平衡术:从风控专家到金融“操盘手”
2024年2月,廖林正式接过工商银行董事长的接力棒。这位戴着眼镜、说话温和的银行家,履历里写满了中国金融改革的关键节点。
早在2017年担任建设银行首席风险官时,他就经历过银行业不良贷款“攻坚战”。那时,他每天对着堆积如山的风险报告,练就了一双“火眼金睛”。
这段经历后来成了他在工行推智能化风控的“底牌”——如今工行的AI风控系统,能在毫秒间识别可疑交易,每年拦截的风险资金够建好几座大桥。
上任一年多,廖林在工行内部扔出了两颗“炸弹”。2025年中经营会上,他直指银行业“低息放贷、高息揽储”的乱象,提出“带头整治内卷式竞争”。
底下人一开始嘀咕:“不这么干,怎么抢客户?”但廖林算得明白:“拼利率不是本事,拼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才是。”
他主导的“五化转型”更像是给工行装上了新引擎:智能化风控守住底线,数字化平台提升效率,全球化布局跟着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。
到2025年,工行资产规模突破48万亿元,差不多是中国GDP的三分之一。有人算过,全中国每花出去3块钱,就有1块钱经过工行的体系——这哪是银行,简直是中国经济的“金融血管”。
No.02
“宇宙行”的底气:三大支柱撑起全球前十
工行能坐稳全球利润十强,靠的不是运气,而是实打实的“硬核实力”。就像盖大楼,这三大支柱少了哪一根都不行。
第一大支柱是规模壁垒:7.4亿用户的“超级底盘”。打开工行的客户清单,数字能吓一跳:7.4亿个人客户,1205万对公客户。
也就是说,每两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是工行用户,全国近九成企业都在用它的服务。
这种覆盖密度,让工行成了金融界的“超级基础设施”——就像水电网一样,平时感觉不到存在,缺了它可不行。
国际上的认可更硬气:连续13年蝉联《银行家》全球银行1000强榜首,一级资本达5410亿美元,相当于全球很多中小国家全年的GDP。
最关键的是抗风险能力,资本充足率长期保持在14%以上,比国际监管要求的“红线”高出一大截。这意味着哪怕遇到金融危机,工行也能稳稳当当。
第二大支柱是踩准国家节拍:从“雪中送炭”到“一带一路”。安徽全色光显科技公司的负责人至今记得,2020年公司快撑不下去时,工行安徽省分行的客户经理带着500万元贷款合同找上门。
“不光给钱,还帮我们对接冬奥会的供应商,等于给了条活路。”后来,这家公司为“雪如意”打造的激光投影,成了冬奥会上的“中国名片”。
这只是工行服务实体经济的一个缩影。在科技金融赛道上,光是安徽一省,工行的科技贷款余额就突破860亿元,近三年每年增长40%。
那些搞芯片、新能源的企业,最缺钱的时候往往是工行先伸出手。此外,国家重大项目里更少不了工行的身影。
2025年它获评“中国最佳项目融资银行”,从雅万高铁到中老铁路,从巴基斯坦的光伏电站到东南亚的港口,很多“一带一路”基建项目背后,都有工行的资金支持。
有工程师开玩笑:“我们建的是物理桥梁,工行建的是金融桥梁。”
第三大支柱是利润密码:不靠“吃息差”的智慧。银行业这几年不好过,存贷款的利息差越来越窄,就像薄利多销的生意。
但工行的利润结构却很“健康”:
一方面,靠7.4亿用户的规模效应,存贷款息差带来稳定收益;
另一方面,“工银智涌”AI平台一年能省几十亿成本,比如智能客服替代了三成人工,自动放贷系统把审批时间从几天压到几分钟;
更重要的是,理财、投行、跨境结算这些“非息收入”占比提升到25%,相当于多了条赚钱的腿。
这种“多条腿走路”的模式,让工行在行业寒冬里依然能保持利润增长。
No.03
3652亿的两面:荣耀与追问
工行的3652亿净利润,像一枚硬币的两面,一面是荣耀,一面是值得深思的课题。
先看光芒面:金融强国的“成人礼”。全球利润前十里唯一的中国企业,这个头衔分量不轻。它标志着中国金融业不再是“跟跑者”,而是真正站上了全球舞台的中央。
以前说起全球顶级银行,大家先想到摩根大通、汇丰,现在工行成了绕不开的名字。
更重要的是,这份利润转化成了支持国家战略的实力。2024年,工行和国家能源集团一起设立150亿的“强链基金”,专门投那些卡脖子的高端制造领域。
有了这笔钱,不少搞数控机床、工业软件的企业,终于敢放手搞研发了。
再观沉思面:100家实体企业的“总和”意味着什么。但有人也在问:一家银行的利润,相当于100家实体企业的总和,这正常吗?
这些实体企业里,有搞汽车制造的、家电生产的、服装出口的,都是吸纳就业、创造税收的主力军。它们的利润加起来才抵得上一家银行,说明实体经济赚钱不容易,也反映出产业升级的紧迫性。
工行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。这几年它搞的“科创信用贷”“知识产权质押贷”,就是想把利润再“反哺”给实体。
比如一家搞量子计算的初创公司,没有厂房抵押,工行凭着它的专利证书,就敢放1000万贷款。近三年,光是这类科技企业,工行就投了超2000亿元。
No.04
破局之路:从“利润孤岛”到“经济雨林”
面对外界的讨论,工行正在做一件更有意义的事:把自己的“利润孤岛”变成滋养实体经济的“经济雨林”。
首先是拒绝内卷:银行业的“清醒剂”。2025年7月,工行突然宣布:叫停所有变相贴息放贷,严禁员工自掏腰包给客户补利率。
这在行业里炸开了锅——以前为了抢客户,有的银行偷偷给企业“返点”,看似企业占便宜,实则扰乱了市场。
工行还改了考核指标,以前客户经理拼的是“放了多少贷款”,现在更看重“服务了多少科技企业”“支持了多少绿色项目”。
有客户经理说:“现在出去跑业务,得先问企业‘你需要什么帮助’,而不是‘你要不要贷款’。”
其次是科技“滴灌”:给实体企业“精准浇水”。在安徽,工行建了个“科学家加油站”,把全省百家高能级实验室都拉进来。
企业在不同阶段能拿到不同的支持:
刚起步时,“科创信用贷”不用抵押,凭技术方案就能贷;
发展快了,“快速成长接力贷”能跟着订单量增加贷款;
要上市了,“科创上市贷”帮着对接资本市场。
三年下来,7600家科技企业从这里拿到贷款,平均每家拿到的钱不多,但都用在刀刃上。有个搞人工智能的创业者说:“工行的贷款像春雨,不多但能解渴。”
第三是数字革命:从“柜台银行”到“指尖银行”。工行的数字转型,普通用户感受最深的是方便了。以前取个钱要排队,现在手机银行能办80%的业务;
以前跨境汇款要等几天,现在“工银速汇”几分钟到账。值得一提的是背后的变化更惊人:2025年申请的“流量监测方法”专利,让AI风控系统一年拦截超百万笔风险交易;
数字人民币场景覆盖40个城市,买菜、打车、交水电费都能用。这些技术不仅提升了工行的效率,也在重塑整个金融生态。
No.05
不止于利润:金融强国的下一步
站在3652亿的里程碑上,工行看得更远。廖林在内部会议上说:“利润只是结果,真正的本事是能不能让金融活水灌溉到经济的每一寸土地。”
在芜湖,工行搞的“1个中心+1家特色支行+N个网点”模式,把贷款审批效率提升了60%。一家做新能源电池的企业,上午提交材料,下午就拿到2000万贷款,赶上了海外订单的交货期。
在合肥,孪生宇宙科技公司靠工行100万信用贷熬过初创期,三年后营收冲亿,还带动了周边5家配套企业。这样的故事,正在中国大地上不断上演。
工行的3652亿净利润,最终的价值不在于数字本身,而在于它能否成为中国产业升级的“助推器”。
当这家银行把利润转化为对科技企业的支持、对实体经济的赋能,它就不再只是“利润十强”,而是真正的“金融强国重器”。
未来的路还长,但工行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:从“宇宙行”到“民生行”,从“利润王”到“赋能者”。这或许就是中国金融最该有的样子。
亲爱的读者朋友们,看完工行这份3652亿净利润的成绩单,或许你和很多人一样,既为中国金融力量的崛起感到振奋,也对“一家银行利润抵百家实体企业”的对比心生感慨。
当一家银行的利润相当于 100 家实体企业总和,你觉得这背后是金融对实体的支撑,还是需要警惕的结构性问题?
比起“全球利润十强”正规配资炒股网站,你更在意银行的哪些能力?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畅所欲言。
兴泊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